近日,一则关于视频号团队下发的“金融科普直播准入标准更新通知”在业内广泛传播,主要内容是视频号暂不支持私募基金相关用户申请金融科普直播准入。
NO.01
私募被禁止申请
视频号金融科普类直播准入
从6月27日起视频号对已取得金融科普准入资格的私募基金相关用户取消准入资格,被取消准入资格的视频号用户不再可于视频号进行金融科普类直播。对此,相关视频号官方客服,也确认了上述通知为官方发布。
根据视频号团队于6月18日更新的“金融科普类直播准入标准”(下称“标准”),明确显示“暂不支持私募基金机构和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申请”。
而在此之前,微信也更新过类似的通知,其中的内容包括:“未经腾讯书面许可,主播不得通过直播诱导用户进行投资,包括但不限于推荐或提供具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等;
通过直播围绕股票、证券、基金相关知识进行科普直播,直播间需要标明主播个人真实姓名、从业编号及所属公司。”
据多位私募人士表示之前多家私募开设了视频号,有些为了宣传公司品牌,有些为了传递市场观点,有些则为了加强投资者互动。
其中,也有公司未开通视频号,但是会定期发布投资者教育类的录播视频,目前还没有收到这一方面的进一步要求,后续是否也会被限制还未明确。
梳理发现,数位私募从业者的视频号已于1个月前停止更新,有私募机构甚至直接将视频号内容清空。不过,今年以来私募行业监管愈发细化,私募逐渐回归私域,此次行业被禁止申请金融科普直播,与如今的监管思路一脉相承。
NO.02
监管趋严
私募逐渐回归私域
除了暂停募基金相关用户申请金融科普直播准入,前段时间银行被禁止代销私募投资基金的话题也是引发大家广泛议论,据消息称监管部门已经在征求意见了。
感觉围绕私募基金的一张大网已经全面展开了,无论是在资产端(程序化交易)还是在资金端(银行代销禁止),以及在宣传投教(视频号直播等)。
据悉,此前发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下称《指引》)明确要求,除了已履行特定对象确定程序的合格投资者、符合规定的基金评价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向不存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委托关系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以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展示和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中国证监会、协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以前私募基金净值展示的‘灰色地带’暗藏着很大的投资者适当性风险。一方面,很多私募不需要经过代销机构的尽调便可以有选择地展示产品净值,这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
另一方面,在此前部分第三方平台的私募基金净值展示没有设置严格的合格投资者认定环节,存在较大公开宣传的合规风险。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指引》出台之前,经常能在许多渠道看到每周汇总的各大私募业绩表现。但实际上,很多纳入汇总的私募基金并非在该渠道代销,只是仅仅纳入了观察池或白名单。此次停更业绩周报是根据最新监管要求作出的整改。
而距离《指引》正式实施,截至目前仅剩一个多月,很多私募基金机构正在抓紧按照《指引》的相关要求,逐条调整展业细则,未合规展业“打补丁”。如与券商或第三方平台等代销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停止向未有实际销售基金的机构发送业绩报告等。
NO.03
私募需要加强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管理人应当需要重新梳理和审视当前净值展示情况,按照新规要求进行停更或补签协议,并根据现有投资者需求精选长期更新净值平台;
管理人在进行视频传播或者投资者教育时应该严格遵守规定,审慎进行合格投资者认定,避免使用诱导性用语,引导投资者看长投长。
在路演中或业绩展示平台上披露更长时间周期的净值线,充分揭示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策略风险,让投资者买到与其风险偏好特征相匹配的基金。
NO.04
小结
未来私募行业将进一步聚焦于合格投资者,不管是品牌传播还是业绩展示,都需严格管理好投资者适当性风险。
(来源:募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