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私募自查中最常见的12个问题!
最新动态
私募自查中最常见的12个问题!
2025-05-2383

最近全国各地区证监局纷纷开始了辖区私募的自查工作,而近年来,私募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从证监会、中基协到地方证监局,监管处罚案例频发,暴露出许多共性风险。结合近年处罚案例和监管规则,梳理私募自查中的12个高频“易错题”,帮助管理人规避雷区,提升合规水平。


01

高频“易错题”

问题1:AMBERS系统信息与工商登记不一致

法规要求:私募管理人基本信息(名称、经营范围、股东(非实控人变更)、高管、关联方等)发生变更后,需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AMBERS系统变更,实控人变更或控股股东变更,需30个工作日内通过AMBERS系统提交法律意见书。

常见错误:工商变更完成后未及时同步至中基协系统,或遗漏重大事项变更(如控股股东、实控人调整)。

合规建议:建立工商与AMBERS系统变更的联动机制,定期交叉核对信息。

问题2:专职员工不足5人或高管缺失

法规要求:私募管理人需配备至少5名全职员工,高管(如法定代表人、合规负责人)不得长期空缺,离职后需在6个月内补位,空缺期间由符合任职要求的人员代为履职

常见错误:员工社保挂靠、兼职高管、长期由非全职人员代职。

合规建议:建立人员台账,定期核查劳动合同、社保记录,提前储备高管人选。

问题3: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法规要求:内控制度需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并有效执行。重点包括利益冲突防范、关联交易管理、投资决策程序等。

常见错误:制度照搬模板未结合实际,或执行无留痕(如决策会议无记录)。

合规建议:每年至少一次内控评估,留存制度培训、执行记录。

问题4:基金募集“踩红线”

法规要求:严禁公开宣传(如官网、朋友圈推送)、承诺保本保收益、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
常见错误:使用“无风险”“安全稳健”等误导性话术,或通过代销机构无资质募集。
合规建议:宣传材料需经合规审核,委托代销时核查对方基金销售资质,且为中基协会员机构。

问题5: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漏洞

法规要求:需穿透核查合格投资者(如合伙企业需穿透至最终自然人)、完成风险测评与匹配、执行“双录”(针对普通投资者购买高风险产品)。

常见错误:仅收集资产证明未做风险测评,或未穿透核查多层嵌套投资者。

合规建议:建立投资者分类数据库,定期回访并更新风险评级。

问题6:基金未备案或备案滞后

法规要求:基金募集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需完成备案,且不得开展投资运作。

常见错误:选择性备案(如仅备案部分基金,存在未备案合伙企业),或备案信息虚假(如投资者名单与实际情况不符)。

合规建议:设立备案专员,建立基金募集与备案的时效追踪机制。

问题7:投资运作“脱离合同”

法规要求:投资范围、策略需严格遵循基金合同约定,禁止资金池、明股实债等违规操作。

常见错误:擅自投资合同未约定的标的,或为优先级投资者保本保收益。

合规建议:投资前需经投决会审批,留存尽调报告、投资决策记录、交易记录。

问题8:关联交易未规范披露

法规要求:关联交易需事前披露、公平定价,并在基金合同中明确决策程序。

常见错误:未识别关联方(如实控人控制的其他基金),或隐瞒交易关键信息。

合规建议:建立关联方清单,交易前需独立第三方评估并留痕。

问题9:信息披露“缺斤少两”或不对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

法规要求:按时披露定期报告(季报、年报),重大事项(如巨额赎回、诉讼)需临时披露。

常见错误:披露内容与合同不符(如虚报净值),或未向所有投资者同步信息,尤其有的净值较差基金选择完全向投资者隐瞒。

合规建议:制定披露日历,采用邮件、官网等多渠道确保送达。

问题10:未有效隔离利益冲突

法规要求:不同基金间需独立运作,禁止利益输送(如转移收益、不公平交易)。

常见错误:共用银行账户导致资金混同,或自营盘与基金账户交叉交易,无合理理由同日反向交易等。

合规建议:物理隔离交易团队,定期审核不同基金交易记录。

问题11:投后管理“走过场”

法规要求:需持续跟踪被投项目,及时处理风险并披露。

常见错误:投后报告流于形式,或未督促被投企业办理工商确权。

合规建议:建立投后管理清单,定期检视项目进展并留存沟通记录。

问题12:档案管理缺失

法规要求:需保存投资者适当性材料、投资决策记录、信披文件等至少20年。

常见错误:双录文件未存档,或尽调报告缺失关键附件。

合规建议:设立电子档案系统,按基金分类归档并加密备份。


02

结语

私募合规无小事,上述12个问题看似基础,却屡屡成为监管处罚的“重灾区”。建议管理人定期开展“三步走”自查

1.对标法规:梳理最新监管文件(如《私募条例》、中基协自查通知);

2.交叉验证:核验AMBERS系统、工商登记、内部制度的一致性;

3.留痕整改:发现问题后留存整改证据,避免“二次踩坑”。

合规不仅是生存底线,更是长期竞争力的基石。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日常运营,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募立方)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